你所创立的家庭, 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

你所创立的家庭, 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
1921年,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曼开始跟踪研究1470名智商介于140到200的孩子,这些天才少年,被称为“特曼人”。在他们成年后,特曼将研究对象中的730名男性分成3组。

其中表现最突出的150人, 被特曼分为A组, 这些人获得了真正的成功, 他们个个都是明星, 有律师、工程师和学者。A组中90%的人大学毕业, 而大学毕业的人98%获得硕士或以上学位;

表现中等水平的60%的人分为B组, 这些人后来发展也算“令人满意”;

剩下的150人编为C组, 特曼认为C组的人并没有发挥出天才优势, 他们后来成为了邮递员, 会计, 有的甚至失业在家。其中C组中1/3大学辍学, 1/4只有高中文凭, 虽然当时和A组人一样被认为是天才, 但是C组人只有8个获得了硕士文凭。

然后特曼开始研究, 到底A组人和C组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同结果, 他考虑了体质, 心智健康, 甚至业余爱好, 以及这些人开始开口说话和学会走路的年龄, 以及小学和中学时代的智商变化。 最后, 他终于发现, 两组差异的根本原因竟然是: 家庭背景。

A租中大多数人来自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, 这些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家庭, 很多人家里都有大量藏书, A组中有一半人的父亲是大学或大学以上文凭。而C组人, 有1/3的父亲在8年级就已经辍学。

更加详细对A组人和C组人研究之后发现, 竟然是因为“协同培养”和“自然成长”的不同,协同培养其目的是积极地 “ 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、观念和技能 ” 。相反,穷人们遵循的是 “ 自然成长 ” 的策略,他们虽然认为自己的责任是照看孩子,但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发育成长。

虽然两者各有利弊 , 穷人的孩子善于动手, 不喜欢发牢骚, 能够更有创意的支配自己的时间, 拥有极强的独立自主观念。 但是实践中, 协同培养优势更加明显,有着紧密活动安排的小孩总在不断变更自己的经历, 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, 学会团队协作, 知道怎么不畏权威, 学会更加独立思考。

我们知道了上面的规律, 表面是穷人和富人的家庭区别,实则是家庭教育的区别, 教育观念的区别.

如果避免这样的悲剧, 博主认为, 穷人家的孩子,善于动手, 灵活支配自己时间的优势肯定要继续保留, 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, 父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, 发现孩子的特长并进行培养, 改变觉得“钱很重要 ”的观念,转变为孩子兴趣培养更重要,并参与孩子的成长,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跟踪.

简单的例子, 如果孩子上学之后, 作为父母也需要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, 和老师进行沟通, 不要认为, 孩子去了学校, 就是老师的责任了, 就放任不管了等等。

一句话:父母应该学会帮组孩子获得应有的社会经验

不知道你们看了这篇文章, 内心有何感悟呢?